林庆宗
)「這,超扯,明天也不知道會不會有結果,是要等多久?」(否定:你擔心也沒有用,就等啊)如果還做不到如此同理,至少可以試著同意對方很難受,而不要用「沒那麼難受」的話語去回應對方,那會讓對方感覺「我不應該那麼難受」。
家庭事務,除了法官訴訟判決外,主要仍由宗教權威掌握詮釋權。結果就造成印度沒有一套適用印度人全體的婚姻繼承法,反而是隔鄰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在制訂新的婚姻法時毫無阻礙。
多套婚姻法律並行 從蒙兀兒帝國時期開始,印度就存著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群體各自獨立施行的印度教法律及穆斯林法,於各自法庭管轄婚姻繼承等家庭事務。印度並沒有全體國民一體適用的民法。其中重要改變包含女兒也有權繼承土地財產,在古老的父系傳統中產生重大變革。為何以世俗民主共和國自居的印度,反而經歷婦女團體數十年長期抗戰後,才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廢除陋習?為何2017年德里最高法院特別以五位不同宗教背景的法官(分別隸屬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錫克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合議裁決此項習俗違憲後,仍然難以遏止?為何上議院終於以99對84票通過三度闖關的法案後,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推特上發言,認為終於「糾正了對穆斯林婦女的歷史錯誤」? 三聲離婚習俗的背後,其實存在印度獨特的民法體系造成的性別不公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卻是宗教信仰、殖民遺害與選舉政治的獨特結合。文:林玉菁(專職口筆譯,專長南亞、東南亞政治社會文化。
在這項習俗中,印度的穆斯林男性可以口說或通過電話、電郵、簡訊或WhatsApp講三次「talaq(離婚)」,就完成離婚,完全不須負擔贍養費,可以甚至禁止妻子探視子女。但這些朝向全印度統一家庭法方向邁進的世俗法律都不適用穆斯林。以及最常聽見的一個禁忌——鬼月的時候有人叫你不要回頭,特別是不要拍別人肩膀,以免身上的燈火會熄滅
像是不要靠牆壁走,因為好兄弟喜歡冰冰涼涼的地方,這樣想來,好像也不要太常開冰箱。或是晚上不要曬衣服,免得鬼魂停留在上面無法脫身。以及最常聽見的一個禁忌——鬼月的時候有人叫你不要回頭,特別是不要拍別人肩膀,以免身上的燈火會熄滅。Photo Credit: DoraralabPhoto Credit: DoraralabPhoto Credit: Doraralab民俗信仰見仁見智,但從小長輩多會叮嚀在鬼月的時候,有很多事情能不做就不要做
與此同時,各種抗爭行動也越來越密集和激烈。第二個調查同樣來自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時間為七月下旬,成功訪問了1007名香港市民,在95%置信水平下,誤差不超過+/-3%。
實情是什麼?實情遠遠要來得複雜。據最新的消息,由於航空管制員集體不上班,香港機場將會有一半航班取消(編按:截至中午,超過200班航班取消)。文:梁啟智 今天,香港將會迎來近50年來最大規模的全港大罷工。香港的年輕人早就看清這點,所以他們直接要求政治改革。
民憤很明確地指向政治問題,要疏解民憤的話也只得處理這個源頭。很可惜,到了這兒,那些自以為讀懂香港的評論便會完全走錯方向。要開發這些土地,香港的年輕人一點兒也不反對,更是十分支持。以為年輕人只不過是因為房屋或經濟問題而借今次事件發洩不滿,又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解讀。
首先,他們發現只有21%的市民支持林鄭月娥出任行政長官,屬歷史新低。當問及「為什麼年輕人不滿」的時候,81%認為是因為不信任中央,75%認為是不信任一國兩制。
這首先說明了這場運動的宏觀背景:絕對不是一少撮年輕人受甚麼外部勢力煽動所致,而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對政府感到徹底失望。但中國大陸輿論對香港的房屋或經濟問題的解讀,往往會跌入一個盲點:完全忽視了這些問題的政治基礎。
那為什麼這些土地沒有被發展呢?後面就是政治。相對於二月份運動爆發前的同一個調查,經濟狀況的滿意淨值由-1%下降至-18%,民生狀況的滿意淨值由-31%下降至-43%,而政治狀況的滿意淨值由-44%下降至-82%。舉個例,香港的樓價貴得不可思議,年輕人置業遙不可及。近日在中國大陸,就流傳著各種對這場運動的批評,很不幸都是嚴重地捉錯用神。這1200人完全不能對應香港社會的構成,例如在香港早已息微的漁農界有60個代表,反而由八萬多名中小學老師組成的教育界卻只有30個代表。這種說法通常以兩種方式出現。
這次調查集中問到市民對這場運動的看法。事實是怎樣的?我們來看看兩個運動期間的民意調查。
事實上,過去一個月各方所用的武力都在不斷升級,提供了大量「證據」給持「反對暴力論」者去批評抗爭者。他們會責怪香港的年輕人只懂鬧事,寧願講環保也不開發土地,買不起房子是自食惡果,愚笨之至。
如果這些批評只是出於個別網民的無知,尚可勉強理解。這些數據又再一次告訴我們,民憤的重點真的是在政治。
從這三組數據可見,香港人對香港的經濟狀況雖有不滿,但遠遠不及對政治狀況的不滿。這兩種說法可謂一體兩面,都是以經濟論調來理解運動的源由和後果。但這樣做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香港政府很容易被利益集團綁架,不能推行真正有利民生的政策。第一個調查來自香港民意研究所在七月中旬做的電話民調,成功訪問了1002名香港市民,在95%置信水平下,誤差不超過±4%。
如是者,香港的房屋問題固然是經濟和民生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政治問題。首先,69%受訪者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支持的只有19%,民意明顯不站在政府的一邊。
另一個相類似的說法,就是反對一切違法行為,認為無論示威者的訴求如何高尚,只要他們違法就是不對。但如果中央政府也是以此等角度來理解這場運動的話,則恐怕禍國殃民。
香港的行政長官不是一人一票選舉出來,要是由一個1200人的委員會選舉出來。第一種方式,是說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年輕人感到前路茫茫,所以才投身反抗運動。
香港的年輕人的確有因為支持環保而反對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的,但那些靠近深圳的土地和這兩種開發模式都沒有關係,而是屬於「棕土」,也就是已經被破壞的土地,例如回收場、露天倉庫,和廢車場等。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棕土」為什麼沒有被發展呢?後面就是政治。代表比例如此不合理,後面的原因很簡單:方便中央政府操控選舉結果。「唯經濟論」的虛無 第一種的誤解,我稱之為「唯經濟論」。
與此同時,過去數個月的民怨爆發,主要呈現在政治狀況之上,而非經濟狀況之上。至於認為是因為受住屋問題困擾的只有58%,認為是因為受經濟環境困擾的則只有48%。
在中國大陸,常見輿論批評香港的年輕人只會「搞事」而不集中力量發展經濟,這是完全出於對香港實際情況的無知,更不自覺地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的說客。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港澳辦就反送中開首次記者會,主要是譴責抗爭者暴力。
上面說的「棕地」,利益都在新界原居民的手中,而他們在選舉委員會擁有席位,於是無論誰當行政長官也不敢動他們。如是者,近日有些親政府的政治領袖說要通過改善民生甚至直接派錢來緩解民憤,可預知將會完全沒有效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